近年来,教育部一直在进行教育改革,从中小学生的减负,到高考模式的改革,再到大学不允许清考的变化,这些无不体现了教育部对教育改革的决心和恒心。近日,教育部明确规定中考改革,据了解,这次改革涉及的年级除了初中外,也包含了小学,改革可能会对初中生和小学生现有的学习模式以及学校的教学模式产生冲击。

按照有关部门的通知,在秋季新学期,将会对全国中小学的教材进行统一,曾经各省市所使用的版面教材将会逐步改变,而其中的语文教材将会有较大的变动。语文可以说是中小学阶段最为基础的学科了,这一次的改变对我国的教育非常重要。这里给大家简单分析一下语文教材的改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古诗词增多,或将演变成核心内容

根据这一次的政策,古诗词内容将会大幅度增加,单单小学来说,古诗词会增加到128篇,而初中的语文课本,古诗词的增加虽然没有小学那么多,但整体上要增加到51%。由此可见,古诗词将会成为以后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这也意味着学生需要记忆背诵的内容增多。

2、课文内容深度增加,白话文减少

小学语文教材中新增了关于《论语》的文章,初中则是增加了课外阅读。据了解,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中,课文后面的语文园地改成了需要孩子背诵默写的“日积月累”,而且会经常出现文言文,一年级下册就已经涉及到《论语》了。此外,初中阶段的名著阅读已经是必考内容,并且有指定书目。

从这次的改革可以看出,语文将会成为中小学的重点科目,最拉分数的科目也会变成语文。专家表示,以后中考理科题目中会增加阅读量,考查先生的知识结构,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积累,将会成为中小学阶段决定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总之,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教育部和专家的认可,以后的中考会更加重视学生的阅读。因此,家长需要重视孩子的名著阅读,尽快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提高孩子的阅读量,为以后的中高考做好准备。

今年起我省中小学生将开展艺术素质测评
 
我省将于今年起,以“四川省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测评系统)为依托,在各市(州)有序推进全省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与管理工作。这是日前从我省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管理推进会上获悉的。
会上,省教育厅体卫艺处负责人对艺术测评开展的具体时间、指标体系、工作纪律进行了解读,对测评系统的使用进行了培训。会议还邀请测评系统题库建设项目组主研人员之一、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杨瑜对题库建设实施进行了介绍。
“逐步实现艺术素质测评‘基础知识’网络测评”是2016年教育部与四川省签署的美育备忘录中的美育工作具体任务之一。根据教育部关于艺术素质测评的相关要求,省教育厅确定了武侯区、双流区、三台县、南部县、翠屏区、成华区、涪城区、广汉市、利州区为题库建设参研试点地区,并组织这9个地区的相关教师先后开展了课标学习、命题工作。教育厅在上一学期通过对各市(州)、县(市、区)艺术专干、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集中培训和试点地区师生试用后,又对系统不断完善,于今年春期起开始在全省范围内使用。
据介绍,教育部实施艺术素质测评对象为全省全日制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四川省教育厅此次推出的测评题库是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即全省全日制小学、初中学生进行测评。按照艺术课程进度,原则上每年组织两次测评。春季学期一般安排在5月至7月,秋季学期一般安排在11月至次年1月。
从推进会现场了解到,即将实施的艺术素质测评主要是对国家测评指标体系中“学业指标”中“基础知识”部分进行命题,并利用网络标准化题库的形式呈现。其目的是要通过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来形成艺术教育的“倒逼机制”,“逼迫”那些没有配备艺术教师的学校配备教师,让那些从不开设艺术课程的学校开足开齐艺术课程。同时,也让艺术教师重视课堂、反思课堂,切实提高音乐、美术学科教学质量。通过评价确立艺术学科地位,让学生真正回归艺术课堂,并非要从学生中选出谁最优秀,或者把学生考倒。
为保证艺术素质测评客观真实,切实促进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省教育厅特别强调了在艺术测评中要严明工作纪律,遵守“十不准”。
“十不准”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学校和教师不准将艺术素质测评交由第三方组织实施;不准为了数据“好看”而弄虚作假;不准为非在籍学生、社会机构或其他人员注册;不准强制或变相要求家长代学生练习或测评;不准泄露学生注册、成绩等相关信息;不准以艺术素质测评为由收取任何费用;不得将艺术测评成绩作为义教阶段学生升学依据;不准强制要求学生过度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练习;不准放任学生在家庭电脑中自行开展测评;不准只要求使用网络题库测评或上传电子凭证。省教育厅体卫艺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对艺术素质测评实施过程中违背教育规律、背离育人宗旨等违纪违规行为,省教育厅将严肃查处。
 

还有几天时间,2019年高考成绩将正式出炉,紧接而来的就是广大考生和家长都喊难的志愿填报,一旦志愿填报不合理,考生就面临低录风险,所以这几天考生和家长要一起好好准备志愿填报事宜,尤其是对专业的了解和选择。
 
 
从过往的高考志愿填报情况来看,一般有两种极端的现象:
 
其一是完全由考生个人负责,家长不给任何意见和建议。他们的理由是给孩子充分的选择权,按照孩子的兴趣和想法来报,或者是完全不懂行志愿填报,也不想去主动学习了解。
 
其二是完全由家长承包,考生只需要被动接受家长的意见即可。这类家长一般文化程度较高,对高考志愿填报有较深入了解,而孩子则不太爱操心,习惯性依赖父母。
 
 
很显然,上述两种高考志愿填报方式都不可取,第一种全凭考生兴趣、意愿报考的志愿,可能会出现学完不好找工作的情况。第二种则是典型的家长志愿,并不一定是考生内心真正想学,一旦考生上大学遇到困难和障碍后,可能会出现厌学、弃学的情况。
 
那么,父母在孩子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到底该扮演何种角色呢?笔者以为,不应该是包工头,更不宜做“甩手掌柜”。
 
 
1.父母包办孩子高考志愿的优劣
 
优势:高考志愿填报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在选择未来发展的职业或行业,父母由于社会阅历丰富,对职场和行业的认知更深入,所以帮孩子选择的专业应该会重点考虑未来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这是志愿填报中关键点。
 
劣势:高考专业选择的一大参考因素是兴趣,没有兴趣考生大学四年可能会不想学、学不好,即便是父母帮忙挑选的专业再热门,四年后能力不强、收获不大,同样会面临找工作困难。
 
举个例子:2018年一位山东籍高考生,成绩是654分,父母觉得孩子将来当医生比较好,既稳定,收入也高,所以帮忙填报了山东大学的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而孩子感兴趣的是计算机专业。进入山大学习半年后,考生觉得自己不想学医,遂通过该校的转专业政策申请调整到了计算机专业,这才对大学的学习充满了兴趣。
 
2.父母完全放任孩子志愿的优劣
 
优势:父母把志愿填报的权利全部赋予考生,很显然考生可以根据自己所想、所好来择校和专业,这是很好的一件事。再者,考生大都也已成年,是独立行为人,有能力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将来即便是不喜欢自己选择的专业,至少不会怪罪到父母头上。
 
劣势:虽然已成年,但高考生仍然涉世不深,在高考专业上的认知不一定准确,所以完全依据兴趣来选择可能会有不好的结果。比如高考时选择的专业,到大学后发现并非自己所想;自己心仪的专业,大学四年学完后就业难,没有用武之地等。
 
最后想说的话:
 
高考志愿填报并非一个人的事情,也不宜全凭一个人意见做主,父母们在给孩子充分选择自由的同时,要在旁边当好参谋官,给出自己的合理建议。记住,不要轻易去否定孩子中意的选择,更多的给予分析意见,这样综合考虑的志愿才会更合理、更高效。希望以上分析能够帮助到有类似困惑的考生和家长。
人们进一步质疑:面谈标准是否恰切,是否太过机械?对孩子而言,在思想品德或艺术修养方面得0分,是否会留下心理阴影?
 
据当地媒体报道,在2019年西安市民办小升初面谈结果公布后,有一些家长表示孩子在“品德修养”“艺术修养”等方面的成绩为0,此消息一出,各种质疑声不断。
 
质疑声无不集中于一点,那就是“品德修养”得0分的可能性有多大?一篇来自陕西本地自媒体的质疑,被广泛传播,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舆论:不相信品德或艺术修养竟会得0分。
 
 
如果说对艺术修养的判断较为显性,可以经由面谈中的问题设置,经由询问而做出评判,那么品德修养的评判,又能量化到什么程度呢?品德或艺术修养得0分的学生,难道是毫无品德或艺术修养能力的人?当然,很少有人认为这些参与面谈的孩子果真如此,这也正是舆论质疑声不断的原因。
 
在当地曾经有过短暂媒体经历的我,也听到了来自本地媒体人、教育工作者的不同声音,他们指出了舆论中的盲区:比如,会不会是学生入场后过于紧张,导致在某些测试题目回答时的缄口不言,这才致使考官做出了0分评判?类似这种将得0分原因指向面谈考试标准和执行标准局限性、考场突发不可控因素的观点,或许更接近真相。
 
 
6月17日晚,针对网上的质疑,西安铁一中滨河分校已对此做出情况说明,对“面谈结果存在方式简单的问题”,将“深刻反思,认真改进”。不过,沸腾的舆论,已无法用种种解释来疏导了,更何况此解释的笼统与单薄?人们进一步质疑:面谈标准是否恰切,是否太过机械?对孩子而言,在思想品德或艺术修养方面得0分,是否会留下心理阴影?
 
舆论的风波中心,其实早已旋移至西安家长的教育焦虑了,而这种焦虑的存在,也远不止西安家长独一份。在这份焦虑里,国内无数的家长们心惊胆战:害怕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拼尽全力,带领孩子为获得优势教育资源冲锋陷阵;为难于民办学校不断抬高的入学门槛、就读费用。所谓教育的主体是孩子,然而似乎所有的孩子都被绑上了教育竞赛的马车。
 
在此种焦虑、疲惫和紧张的心态下,长期关于教育的弦绷得太紧,凡有风吹草动,都会令人精疲力尽。在此种背景下,领衔民办小升初改革的教育部门理应临阵以待,回应关切、澄清质疑,争取更多的教育改革共识、信心。从这个角度看,此次风波也是当地有关部门重新检视小升初面谈各个环节的契机,从而更好地塑造其教育督导的角色。

管孩子不是钉钉子,只管敲就行。钉子没自我意识,孩子可有自己的主意。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茶不思饭不想,耽误了学习、损害了身体——相信但凡是做家长的,谁也不想这样的情况出现。可是,光有愿望没用,关键在于怎样做才有效。

  实话实说,不少家长的做法,并不能实现帮孩子远离网络沉迷的目标。

  有的家长轻信一些来历可疑、没有正规资质的戒网瘾中心,把孩子送了进去,发生过不少悲剧。让人联想起《笑林广记》里头说的黑色笑话:为了治驼背,拿俩木板夹着病人使劲踩。“医生”还振振有词:我治的是罗锅,还管人死不死?

  更多的家长是自己上马,劳心费力,没少折腾,但是效果总不令人满意。和一些困惑的家长交流后,我梳理了一下他们的管理过程,往往是这样:家长发现苗头,马上陷入焦虑,采取高压政策:全面禁网禁手机!然而,互联网社会里,维系这样一个全方位的“真空”状态非常困难,自己加班、爷爷奶奶心软、小伙伴互通有无……不知哪个环节有漏洞,就使管理变成旷日持久的猫鼠游戏。

  管孩子不是钉钉子,只管敲就行。钉子没自我意识,孩子可有自己的主意。尤其在青春期,这是建立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逆反心理强烈。家长一坚决反对,孩子反而觉得,不玩是听家长的,玩是“做自己”,对自主的渴求压倒了自制,事情于是棘手。

  管理要想有效,就不能忽视孩子的心理特点。先要取信于子女,别扣道德帽子。然后,靶向治理,精准施策。与其全面禁网,不如摸清楚,到底哪一款游戏最让孩子沉迷、沉迷点在什么地方,进行重点管理。和孩子一起认识危害、讨论办法,让孩子自己拿出防沉迷举措,家长督促落实,尊重孩子的自主心理。孩子假如给自己留了继续玩游戏的空间,只要保证可控制、有分寸,比如完成作业玩半个小时,可以开个小口,毕竟危害在于丧失自制。另外,“自然界讨厌真空”,抽走网络游戏这一块,就要考虑填上什么。踢球、遛狗、家庭名著读书会……只有另一种有意思,才能替代一种有意思。

  防止沉迷,也不能光让家长使劲。制定更精准的政策、有效识别青少年、不设“玩得越长奖励越多”式的激励、定时强制下线……这些措施,期待游戏公司和管理部门的继续发力。

“听说编程要逐渐进入中小学课程了,我家孩子暑期报的培训班不算多,犹豫着要不要给他也报个编程班。”市民李女士在给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制定暑期计划的时候犯了难:“扎克伯格的宝宝都在学”的少儿编程班,报了怕孩子学杂了、学重复了;不报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编程要不要学?什么时候学才合适?
 
入门级学习,没必要给孩子报培训班
 
近日,记者以幼升小学生家长的身份探访了南京一家比较有名的连锁编程培训机构。一开始,机构工作人员非常热情,表示尽早接触编程对儿童的逻辑思维训练有很大帮助,而且6-7岁的儿童完全可以借助scratch(简易图形化编程工具)学习编程。
 
当记者试探着提到南京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已经有scratch学习,想了解培训机构的课程与学校课程是否重复时,工作人员快速转移话题,试图邀请记者带孩子来上体验课,“看看孩子喜不喜欢”。有带孩子参加过体验课的家长透露,这类体验课一般不允许家长旁听,由于scratch课程趣味性比较强,孩子普遍愿意继续学习。
 
“scratch门槛低,而天花板高,能完成植物大战僵尸等较为复杂的游戏的制作,非常适合作为低年龄段的儿童学习编程的入门工具。”南京市龙江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王苏明告诉记者,scratch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幼儿园团队”开发的图形化编程工具,其特点是将复杂的程序语言简化成了可视化的图形模块,在老师的指导下,6岁的孩子基本上就可以照着例子像搭积木一样“拼”出一个能运行的小游戏,因此在少儿编程教育中非常受欢迎。
不过,王苏明并不建议家长提前帮孩子报培训班学习scratch。“现在scratch课程已经被编写进苏教版信息技术教材中,南京的小学生在四年级都能接触到。”王苏明补充说,scratch本身就是比较基础的课程,一些培训机构会把scratch和机器人编程结合,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考虑是否学习;如果只是为了提前接触教材内容,则没有必要浪费时间、金钱报培训班。
 
竞赛之路不易,家长要尊重孩子意愿
 
“最初我家孩子是和班里的一个男生一起学的,后来那个男生不肯学了,因为实在学不下去。”谢女士的孩子从小学三年级升四年级的暑假开始学习C++语言,走的是竞赛类编程之路。她坦言,家长让小孩学习编程,多少还是带着功利的心态,不过,编程学习其实是个长期而枯燥的过程,出成绩不易,选择这条路需要家长和孩子的坚持,更重要的是孩子对这方面真的要有一定的兴趣和天赋。“学编程和学钢琴一样,看上去很美,坚持下来很难,想要短期走捷径基本不可能。”
 
谢女士的孩子今年上小学六年级,去年拿到了南京市级青少年编程比赛一等奖和省级青少年编程比赛二等奖,但是这两个奖项在择校的时候作用不大。“还有很多更优秀的孩子。中学生因为信息学科成绩优秀被国际名校录取的例子很多,一般留学比例高的学校会看重学生的编程竞赛经历,但是其他中学目前不太会考虑学生在信息类竞赛方面的成绩。”
 
南师附小信息技术教师陈明也认为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是学习编程的出发点。陈明介绍,南师附小把C++纳入了校本课程,教学中他也了解到,一些对编程非常感兴趣的同学,除了学校课程外,还会到校外上培训班,对此他表示支持和理解。“在学校学习编程的时间毕竟有限,如果学生在这方面确实有天赋,想在中学阶段继续参加信息学竞赛,小学阶段可以多花一些精力参加课外培训,因为中学阶段学业任务更重。”
玩具对于儿童来说,在其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整个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玩具是孩子体验学习的工具。既然玩具这么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给孩子选择玩具呢?什么样的玩具才叫合适的呢?
 
今天我们就请心理专家根据自己的带娃经验,列举出来,分享一些给孩子选择玩具的经验。
 
不同年龄段 孩子玩具各有侧重
 
6个月以下,感官发展非常的迅速,我们在婴儿车上悬挂一些色彩鲜艳晃动时有乐音发出的玩具,刺激孩子视听觉的发育,激发孩子挥动四肢去触碰玩具的欲望,从而加强肢体运动的能力。
 
6个月后,孩子手眼协调开始发展起来,这个时候我们给孩子买了色彩鲜艳的方便抓握的玩具,穿绳的、小的毛绒玩具、可以上发条的小玩具,还有塑胶的、积木等,当然这些玩具一定要注意是无毒的、不好吞咽的。这个时候的孩子抓到什么都首先去“尝一尝”的,这些一定要注意,而且要定期清洗消毒,以保障孩子的健康。
 
8—12个月,孩子手眼协调能力因为爬行而有了新的发展,可以做精细些的动作了,也可以安静一会儿去听父母讲一些故事了,当然是在有图画的配合下完成的。同时,我们还准备了一些可以跑动的玩具,激发孩子爬行追逐的兴趣,促进孩子运动协调性的发展。
 
1岁以后,孩子开始学习走路,能拉着拖着走动的玩具成了孩子的新宠。这个时候孩子的自主性开始发展,自然少不了投掷等孩子可以独立掌控的玩具。
 
1岁到3岁之间,这是孩子完成语言发展的阶段,也是孩子身体的自我掌控感和协调性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伴随着模仿。所以这个时期,摇摇车、儿童三轮车,还有一些模仿游戏的工具,例如娃娃家玩具、芭比娃娃等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当然也少不了色彩鲜艳的绘本类读物,这些读物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并且,模仿游戏是需要孩子们之间相互配合的,在这个过程中,制定规则和遵守规则也是游戏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前提和保证。语言表达,模仿现实生活的各项能力,协作、规则等多项能力都会得到发展和提升。
 
3岁以后,可塑性强的玩具开始增多,各种彩泥、陶瓷土,我们都是买颜色最全的。我们家还有专门的玩水和玩沙子的区域,各种瓶瓶罐罐和塑料玩具是非常好的配合工具。孩子根据自己的想象,塑造出各种建筑、物品、任务、风景等等,可以说想象力和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高。
 
模仿游戏可缓解儿童心理焦虑
 
模仿游戏还能帮助儿童处理和缓解压力与焦虑。研究表明,单独的玩物游戏对创伤事件的治疗效果也好于社会性游戏。当儿童将真实的生活压力反映到他们的游戏中时,对危险的、不可控事件所产生的焦虑可能因此有所降低。
 
有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现象,当我家孩子生病第一次输液时,虽然之前我们也给孩子做过心理建设,但孩子仍然有很强烈的情绪反应。回家后,我发现家里所有的毛绒玩具就都“生病”了。孩子要求我去找来输液器等用品,方便他给玩具输液。孩子说的话完全就是医生和护士对他讲的话。再仔细听,还有他对玩具们的安慰和鼓励。第二天再去输液,他明显地平静了很多,自己嘴里还念念有词地给自己鼓劲。
 
给你三个选玩具的小窍门
 
英国心理学家沃德尔认为,玩具能让幼儿有机会来想象、创造并建构他们自己的世界—— 一个可控的世界。这对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孩子自尊心的培养,让孩子感受到,周围的环境是可以控制的,学习是充满意义的过程。对于孩子而言,只要符合这个要求的玩具,就是合适的好的玩具。下面送给宝爸宝妈三个为孩子挑选玩具的小窍门。
 
一、玩具一定要和孩子发展的规律协调一致,极好地配合孩子各项能力的发展,促进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二、玩具一定要选择安全的。小孩子对于危险的识别和反应能力都几乎为零,而且孩子的好奇心很强,什么都想要探索,所以给孩子提供玩具一定要充分考虑安全性、可操作性。
 
三、玩具的选择,合适的就是最好的。我们给孩子选择玩具几乎很少选择那种高档的自动化程度高的,因为那样的玩具孩子操作不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人玩。孩子没有参与度,也锻炼不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在育儿道路上,为啥更焦虑的总是“老母亲”?有没有一些小窍门,能帮助宝妈缓解她们的焦虑呢?
 
生活中“虎妈猫爸”随处可见
 
现实生活中,妈妈的焦虑可以说随处可见,就连我自己也常常会深陷于这种焦虑之中。我自己的小孩还没读幼儿园之前,我的同事就告诉我,孩子一旦进入幼儿园,我就要想办法进入家委会。当时的我,还对“家委会”这种组织没有什么认识,也不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
 
等我自己的孩子上了幼儿园,我发现周围朋友、同事(当然都是女性的朋友),给孩子报了很多辅导班,学习特长、体育项目、乐高机器人、英语、语文、数学……在我认识的妈妈群体中,每个孩子的辅导班数量大概在六个左右,还有的小朋友在小学阶段已经完成了钢琴的满级考试。这一切都是我焦虑的来源。
 
于是,我觉得我自己的小孩,也应该增加一些传统文化课程的项目,却遭到了孩子爸爸的反对。他认为孩子辅导班的数量应该有所限制,不要让孩子太累,也不应该打击到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为什么妈妈群体更容易焦虑?
 
当我静下心来,思考为何会陷入焦虑的时候,才会发现一些问题的端倪。
 
首先,焦虑是一种负面情绪,且负面情绪的特点就是传播快。情绪本身具有很强的感染性,而负面情绪的感染性比起正向情绪来说来得更强。也就是说,焦虑情绪本身的特点,就注定会将很多人带入到这种焦虑的漩涡之中。
 
其次,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被情感所控制。虽然焦虑情绪本身有很强的感染性,但理智这种东西一旦找到进入的突破口,就能很快切断这种焦虑营造的负向循环。在这方面,男性本身会比女性有优势。
 
再次,男性群体与女性群体交流的内容有很大的区别。想想看,男性在社交过程中,不怎么会讨论自己的孩子,即使谈论也很少涉及一些学习方面的内容。男性社交的话题更多地会聚焦在社会事件或是自己事业的发展方面。但是妈妈们就不一样了,她们会自动屏蔽没有生孩子或是结婚的女性群体,然后迅速地切换到孩子教育的话题上。上周三我在孩子英语辅导班外面等候的时候,就发现有几个妈妈已经迅速进入了关于孩子上小学问题的话题当中,不断谈论根据入学政策自己的孩子应该进入哪所小学,该小学的教学质量如何如何,以及哪所小学更好等等。
 
最后一个原因就在于比较,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焦虑这件事,那就是“没有比较就没有焦虑”。美国的精英妈妈马丁,写了一本《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其实,她是因为在跟其他妈妈的比较中才需要这个包,也许当只有她自己的时候,她并不需要这个东西。还有就是我上面提到的那些讨论孩子学校问题的妈妈们,话题最后的走向就是自己的孩子条件如何优越、自己的老公多么有办法等等。这些对话内容中,都暗藏着攀比和虚荣的心态。
 
宝妈们 试试这些“缓解焦虑大法”
 
妈妈们怎样才能让自己不那么焦虑呢?或者说更少地陷入育儿焦虑之中呢?
 
邀请爸爸更多地参与到育儿之中。很多家庭都是妈妈带着孩子上辅导班,辅导孩子写作业等等,爸爸基本上没有什么存在感。有时候,是爸爸不想管,还有些时候是妈妈们不让爸爸管。因为,爸爸们一旦插手管这件事,很可能两个人会因意见不统一而发生冲突。妈妈们要克服一切困难,邀请爸爸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之中。这样就可以让爸爸们的理性思维,来抗衡焦虑情绪中的情感过度的现象。
 
了解更多的信息。很多时候,我们会焦虑是因为对引起我们焦虑的事情了解得太少了,当信息太少的时候,足以引发人们的焦虑和恐慌。各类辅导班的宣传也正是借用了这一点,才不断地引发家长的焦虑情绪,从而让父母选择自己的机构。我不由得想起前几天我接到的课程推销电话,对方推销的是英语课程,而且说自己的拼读方式比现在市面上流行的自然拼读法更好,并且不断地强调“您要为孩子的将来考虑呀!”我现在想想,这就是在煽动家长的焦虑情绪。
 
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本心。妈妈们会在这种焦虑的情绪中越陷越深,走得更远,很难再回到理性的道路上来。所以,妈妈们如果过于焦虑,要找到能够让自己独处和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想想自己对孩子的本心是什么。不要过多地加入关于孩子话题的讨论,从而减少焦虑源,也就是说从源头上进行一定的阻拦。